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

雷射溶脂的歷史發展

雷射溶脂的歷史發展 



雷射溶脂(Laser Lipolysis)這個概念最早見於1994年,美國醫生David發表由雷射輔助傳統抽脂(Laser-Assisted Liposuction)的概念,其利用雷射光的光震波效應將脂肪細胞的細胞膜震碎,因此細胞儲存的脂肪便會流出,以方便抽脂手術的進行。這觀念開始應用於美國、歐洲和拉丁美洲,但早期因為機型及能量的關係,並無太多醫師使用。


第一台雷射溶脂機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(FDA)的許可,才開始雷射溶脂的世代。20071064nm波長的雷射溶脂機被引進台灣,雖然有不錯的成效,但是其波長會被黑色素和含氧血紅素吸收,仍有術後返黑或瘀青的疑慮。


2008年開始,各式不同波長的雷射溶脂機也通過衛生署的許可而被引進台灣,其他波長的雷射溶脂機避開黑色素和含氧血紅素的吸收,所以不挑膚色,術後不易瘀青,而且因為其他雷射波長對於水分的吸收能力比較好,會促進膠原蛋白增生,溶脂後的肌膚緊緻有彈性,由此開始台灣雷射溶脂的戰國時代。
         


雷射溶脂的原理


雷射溶脂就是利用纖細的雷射光纖探針,伸入皮下脂肪層,快速釋放雷射光的能量,藉著雷射的光、熱、震,破壞脂肪細胞的細胞膜,造成脂肪細胞數量的減少,細胞儲存的脂肪便會流出


雷射溶脂所造成的油脂會經由身體的代謝排出體外,脂肪細胞被破壞後,細胞儲存的脂肪便會流出,細胞膜上的脂肪分解脢會被活化,分解流出的脂肪;之後代謝的產物會由淋巴系統回收,由肝臟及腎臟代謝排出。


因為傷口小、雷射光纖探針細,手術造成的瘀青及出血也少,恢復也快。再者雷射的光、熱,也會刺激周邊膠原蛋白的新生,而有皮膚緊實的效果。